2019年逝去的书法家书法作品欣赏

2020年12月1日23:21:49书法资讯评论154阅读模式

原标题:2019年逝去的书法家

2020来了,让我们一起回顾去年逝去的那些书法家。。。

生死虽是必然,在生死离别的历程中,却有许多美丽的奇迹。逝者已去,但他们曾带给世界的美好永不褪色,我们也不会忘记......

%title插图%num

高式熊, 浙江鄞县人。1921年生,2019年1月25日 逝世。名廷肃,字式熊,号采苓、羽弓。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、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、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、上海市静安书协会长、同济大学顾问教授。

高式熊先生在传统书法篆刻、印学研究、印泥制作等多个领域均有重要贡献,在当代艺术界享有崇高声望。

一、学任何风格一定要学到它的本质,要尽可能学到位,如学工整一路的汉私印就要学得完全工整,也不要轻易破边,每个字形要妥帖,字与字之间的空间关系也要无懈可击。

二、粗看吴昌硕的印是粗犷风格的,细临后你会觉得吴的印是很细腻的。粗犷的风格不是不能学,但要极讲究线条的质量,否则不是粗犷,是粗糙。

三、中间有残损、断续的线条,下刀时先要一冲到底,再去破它。

——节选《 高式熊谈篆刻》

%title插图%num

%title插图%num

%title插图%num

%title插图%num

李学勤,1933年3月生于北京,2019年2月24日 逝世。

著名历史学家、古文字学家,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、教授,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、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。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,“夏商周断代工程”专家组组长、首席科学家,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,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等职。

在广博的研究领域中,李学勤始终以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奥秘作为研究重心。近年来主要专注于战国竹简“清华简”的研究保护工作,并大力提倡“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”。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被称为"清华简"。

清华简欣赏局部欣赏

%title插图%num

▲ 系年(局部)

%title插图%num

▲ 周公之琴舞(局部)

%title插图%num

▲ 说命(局部)

%title插图%num

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,淮安市书法家协会原主席、顾问。曾获全国楷书大赛第一名,国家一级美术师。其作品先后入选“国际书法展”,全国第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届书法展,荣获第四届全国书法展一等奖。曾赴日本、新加坡、法国、比利时、波兰等国展出。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。

%title插图%num

%title插图%num

%title插图%num

%title插图%num

乐泉,号拓园。万千莲花斋。1950年生于南京。2019年5月6日逝世。

生前为中国书法院首批研究员、中国书协会员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、九三学社社员。主持拓园书道雅集。

先后应邀在上海美术馆、北京今日美术馆、河南省美术馆、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大型书画艺术展览,在艺术界产生重大反响。数十件艺术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收藏。

出版有《乐泉书法集》、《当代书法家精品集——乐泉卷》、《中国名画家精品集——乐泉卷》、《白云无门——乐泉谈书道》等多种专册。

艺术的创造性有高底之分,决定在人。人的文化品位、学识修养、审美情趣,以及精神意识的融通,是根本的根本。最好的继承与创造,不仅仅只在于技术层面的掌握与重复,而是人本身心智的通慧。只有通慧的心智,艺术的创造才能走向最高的境界——无为而治。

不同风格的作品,流露不同心性,乃心相之显现。随机而生,随缘而至。

林散之先生有诗曰:不随流俗任孤行,自喜年来笔墨真。写到灵魂最深处,不知有我更无人。

——节选《 乐泉 | 风骨与传承

%title插图%num

%title插图%num

%title插图%num

%title插图%num

梅墨生(1960年—2019年),号觉公。1960年生于河北,2019年6月14日逝世。

斋号为一如堂。书画家、诗人、学者、太极拳家。

生前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,国家一级美术师。文化部国家艺术科研课题项目评审专家,中国画学会理事,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、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,杭州黄宾虹学术研究会名誉会长,《20世纪美术作品国家档案》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,中国美术学院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、厦门大学艺术学院、中国书法院、台湾艺术大学、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、研究员。中医影响世界论坛副秘书长,中国武术七段,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,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。

如果说《兰亭》真迹根本不存,那么多文献全都在以讹传讹,一起跟唐太宗等编故事骗后人?那么今世流传的“冯摹”“虞临”“褚临”就都是集体造假了,这些前人也差不多都是制造历史假象的人。

从本人内心感受而言,这种求证不免有厚诬古人之嫌。这还不是本人特想说的,本人想说的是,为什么古人那么爱造假呢?我觉得不是古人太爱造假,而是今人生活在了一个“假”太多的时代,于是便老是怀疑古人都是“故事大王”,都是“造假高手”,甚至君臣名宦“集体造假”。

但古人想造假得千余年天衣无缝也忒难了。于是今人只好穷尽脑汁去找历史证人以证古人之妄。本人绝对不反对且坚决支持学术打假。不过本人认为历来的“学术”研究都有时代背景,没有时代的倾向性是不可能的。

仅以现代的几十年视野之内的文学与艺术研究、历史与政治研究的事实,便不难证明我的浅见。从冯友兰、范文澜、吴晗乃至胡适到顾颉刚、郭沫若……诸多哲学家、历史学家,各方面专家都不免曾经打上“时代烙印”。

——节选《梅墨生|关于“传统”的阐释之闲话》

%title插图%num

%title插图%num

%title插图%num

%title插图%num

程风子,1962年生于安徽阜阳。 2019年7月26日晚(一说27日晨0:59分) 逝世。

专攻中国画、书法、篆刻。绘画受业于当代著名画家黄永厚、杨延文先生。生前为北京国家博物院文物鉴定中心书画鉴定组专家成员、北京印社理事、北京理工大学中国陶瓷印艺术研究中心艺术委员会委员。

出版发行《程风子篆刻集》、《性灵风骨---程风子》、《中华书画》(程风子专辑)、《中国名画家精品集(写意山水)程风子》、《当代逸品十佳--程风子》、《当代书法家--程风子》、《程风子--性灵风骨》、《有名其灿--(程风子玩书画印)》等。他酷爱声乐艺术,曾拜师歌剧表演艺术家、歌唱家柳石明学习声乐。中国唱片深圳公司曾为其出版《山中问茶---柳石明程风子师生歌曲集》《青山有约--程风子师生歌曲集》两套唱片。

有的人问怎么欣赏篆刻, 这个要读15年的书,因为篆刻很抽象,要读古文字,懂得构图布局以及绘画书法,等各方面的涉猎。大写意的篆刻非常难懂,一旦接受这种大写意,会对其他形式不屑一顾。篆刻至关重要的就是篆法,篆法要用一生的心血去研究她。刀法非常简单,半个小时就能学完,篆法要学一辈子。刀法有冲、切、削等。比如南京去世的马士达先生,他用铁钩子来砸印面,使得印面有种斑驳之感,敲击印边,产生残缺的美,篆刻家都有自己的绝活。

一方印章的边框至关重要,边框能体现一个篆刻家风格强烈与雅俗的问题。我常常一方印章刻完后边框不满意会磨掉重刻。

要加强书法的训练,一个篆刻家首先要会写字。 决定篆刻风格的问题也就是篆书的问题。写小篆刻满白文的工稳印,写大篆金文的刻大开大合的写意印。没有很好的篆书底子怎么能刻好印章呢!

——节选《 程风子:谈写意篆刻创作》

%title插图%num

%title插图%num

%title插图%num

%title插图%num

%title插图%num

%title插图%num

%title插图%num

谢国启,2019年10月6日逝世。

生前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、隶书委员会主任,北兰亭、中国人民大学书法院教授,郑州大学书法院隶书委员会研究员,商丘市文联主席(正处级)、商丘市书法家协会主席。

作品获: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,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提名奖,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奖,2008·林散之书法双年展一等奖,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二等奖,全国第四届正书展三等奖,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,作品被中国美术馆、上海美术馆、江苏美术馆、广州美术馆、河南博物院等机构收藏。出版有《谢国启书法作品集》《谢国启书法》《谢国启隶书》。作品散见于《中国书法》《书法导报》《书法报》等刊物。

记得读小学时,目不识丁的母亲经常夸我学习好、字写得工整,这无疑对我以后学业有成、练好书法是一个激励和鞭策。

......

书法是我的挚爱。李可染大师说:『要用最大的精力打进去,还要用最大的功夫打出来!』我终生只考虑『打进去』,不考虑『打出来』。因为我深知,要想创新必须临帖,临帖多了不创也新!

——节选《 谢国启: 砚池感怀》

%title插图%num

%title插图%num

%title插图%num

%title插图%num

流沙河本名余勋坦, 著名作家、诗人、学者。1931年出生于成都金堂县, 11月23日下午3时45分 逝世。

主要作品有《流沙河诗集》《故园别》《游踪》《台湾诗人十二家》《隔海谈诗》《台湾中年诗人十二家》《流沙河诗话》《锯齿啮痕录》《庄子现代版》《流沙河随笔》《Y先生语录》《流沙河短文》《流沙河近作》等。多首诗作被中学语文课本收录。

“艺”最初是画的一个人在耕种,培育植物,不过草头到是后来加的,后来还加了土,还加了云。云是说话的意思,因为孔夫子开设了六门课,叫六艺,孔夫子的时代说话也已经是一门技艺了,那时的古希腊人也在专门学它。

所以“艺”一开始只有农艺,发展了手工业又有了“工艺”,后来又有“武艺”、“曲艺”,直到最近,“艺”才和“术”结合,成了美而无用之物。

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水、光明与美之源。

——节选《 流沙河 | 汉字之美,美在人性

%title插图%num

%title插图%num

%title插图%num

本文来源于搜狐书法之家。

铁眼
  • 本文由 发表于 2020年12月1日23:21:49
  • 转载留链接:https://www.tysb.club/1781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