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郑文公碑》内容和作者

2020年12月15日14:50:08书法资讯评论1,162阅读模式
摘要

《郑文公碑》,全称《荧阳郑文公之碑》又称《郑羲碑》,是山东云峰山摩崖石刻中最著名的一件刻石作品,此碑有上、下两碑,均为北魏摩崖石刻,刻于北魏永平四年(511),比南朝《瘗鹤铭》早三年。所谓上下碑的说法,见于《郑文公下碑》中的题字:永平四年,岁在辛卯,刊上

     《
郑文公碑》,全称《荧阳郑文公之碑》又称《郑羲碑》,是山东云峰山摩崖石刻中最著名的一件刻石作品,此碑有上、下两碑,均为北魏摩崖石刻,刻于北魏永平四年(511),比南朝《瘗鹤铭》早三年。所谓“上下碑”的说法,见于《郑文公下碑》中的题字:永平四年,岁在辛卯,刊上碑在直南四十里天柱山之阳   此下碑也。以石好,故于此刊之。”由此可知,刻在古光州(今山东平度县)天柱山崖的《郑文公碑》称为“上碑”,刻在今山东掖县东南云峰山的《郑文公碑》称为“下碑”。上”表示先刻,“下”表示后刻,相当于前后碑的意思。上碑与下碑的文字内容和书法风格基本相同,但上碑比下碑少300多字。上碑字小,磨损严重,字多难读。下碑字大,几无泐损。故通行下碑拓本。下碑正文高280厘米,宽360厘米。51行,每行29字,字约2寸见方。此碑的内容是郑羲季子、北朝大书法家
郑道昭歌颂父德的文字。子颂父德,恭敬诚恳,殚精竭艺而为之,所以《郑文公碑》在群星璀璨的北碑中属于佼佼者,被人称为北碑之冕。   《郑文公碑》与北碑的命运一样,久湮山林,直到清代碑学乍起,包世臣青睐激赏,认为其书出自汉代《乙瑛碑》,有云鹤海鸥之态,“字独真正,而篆势、分韵、草情毕具,真文苑奇珍也”(《艺舟双楫·历下笔谭》)。康有为则盛赞其“神韵”,说“《云峰》为圆笔之极轨”《广艺舟双楫·余论第十九》)。篆书用圆笔,浑厚凝重;隶意有波磔,疏朗排宕;草情如天纵,俊逸舒张,《郑文公碑》集众美于一碑,蓄雄强以写意,笔力矫健,结构新奇,气势雄伟 【
辽宁的书法家www.shufaai.com】,与南朝的《瘗鹤铭》异曲同工,双星高照,辉耀千古


%title插图%num   《郑文公碑》的作者据碑文记载,《郑文公碑》是由“故吏主簿东郡程天赐等六十人”所立,碑中并没有提到撰文和书写者的姓名。清代包世臣《艺舟双楫·历下笔谭》首先提出《郑文公碑》“为中岳先生(即郑道昭)书无疑”。此后人们采纳包世臣的法,认为《郑文公碑》的书写者是碑主郑羲之子郑道昭。据俞丰《经典碑帖释文译注》介绍,郑道昭,字僖伯,自号中岳先生,出身于河南的荥阳郑氏。郑氏在当时是中原望族之一,以经济起家,以文章名世,“绵荣千载,联光百世”。郑道昭“少而好学”、“博学明俊”,又“好为诗赋”(见《郑文公碑》),颇有文名。郑道昭入仕后历官中书侍郎、国子祭酒、秘书监,光、青州刺史等职任职期间,刚正清廉,深得好评(据《魏书》卷56、《北史》卷35《郑羲传》载)。结合碑文与史传分析,郑道昭于永平三年(510)来到光州刺史任上,当时,其父郑羲葬于荥阳已19年,一直未能树碑立传,葬地又与任所遥隔千里,不能按时祭奠,于是在他的主持下,由父亲旧日的属下起参与,刊刻了这两通碑刻。这样的推论,应该是比较合理的。

书法爱
  • 本文由 发表于 2020年12月15日14:50:08
  • 转载留链接:https://www.tysb.club/1970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